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时间:2023-08-17 21:12:31 学习 我要投稿

  吴敬梓是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1

  1、个人经历

  吴敬梓虽然生活在一个盛世,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吴敬梓本是吴雯延的儿子,但是过继给了他的大伯吴霖起为嗣子。

  可是这样一来,吴敬梓本该平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因为吴霖起很富裕,吴敬梓过继给他,那么吴敬梓就可以继承遗产,但这却遭到了家族其他人的怨恨和攻击,吴敬梓因此无端被卷入了家族矛盾之中。

  这使得吴敬梓的童年过得很不幸,吴敬梓看透了这些人的丑陋嘴脸。吴霖起病重期间,他们家族的人都来和吴敬梓争夺家产,最后吴敬梓争夺家产失败。

  分家后,吴敬梓还受到族人的欺负,这也使得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巨变,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为他后来的著作提供了不少的素材。

image.png  

  2、文化知识水平很高

  吴敬梓有了写小说的素材,就一定能写出著名的小说吗?当然不能。一个人要想写出名著必须还要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识。

  而吴敬梓正好具备高水平的文化知识,那么吴敬梓为什么会有文化知识呢?这就要归功于吴霖起了。吴敬梓过继给他后,他对吴敬梓的.教育非常严格,因此吴敬梓被迫学习四书五经。

  吴敬梓母亲去世后,吴敬梓很难过,于是每天都看书来打发时间,缓和他的情绪,例如小说,戏曲等书籍,这使得吴敬梓的知识增加了不少,眼界也开阔了,这也为吴敬梓后来的小说《儒林外史》奠定了文化基础。

  吴敬梓不幸的童年却为他的名著提供了素材,同时也让他积累了文化知识。从吴敬梓的一生来看,他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整个文学界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他给我们增加了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增强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的意识。

  吴敬梓的经历说明了:一时的失意也可能转化成将来的得意。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2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文学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暮年,客居扬州,落拓纵酒,逝于客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小说《儒林外史》。

  故乡岁月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

  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

  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18岁回滁州应职。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

  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

  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区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

image.png  

  南京新生活

  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擅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妓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

  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

  困顿晚年

  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丛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

  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吴敬梓移家南京后,随着结交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余年之功,终于成书。

  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举行征召,众士子迎銮争献诗赋,企求封赏,唯有吴敬梓洞察朝造字征聘之虚伪,竟藏匿家中,企脚高卧,进行回避:足见先生鄙薄功名利实禄,绝意仕途的高尚精神。

  乾隆十九年,54岁的吴敬梓,携妻及幼子客居扬州琼花观后土祠。在宁期间,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卖了祖上最后一点遗产。此时吴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状况也日浙恶化。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访友归来,又吃了一壶酒,不料就寝后,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长逝。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由友人卢见曾出资归葬南京。

  二百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位讽刺大师,人们在他的家乡为吴敬梓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儒林外史作者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