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时间:2023-09-14 11:24:45 心理 我要投稿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

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了解了孩子“偷钱”背后的心理动机,做父母的就可以淡定一点,不用把这个行为看做一个可怕的结果,可以尝试把这件事看做是一个信息,看看孩子通过这个行为向父母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看看孩子的心理发育到了哪个阶段,看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看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2016年5月20日本来是个温馨祥和的日子,在我们的“爱果心理家园”微信群里,一位妈妈偶然聊起自己的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的事。

  没想到引来一片共鸣,发言的妈妈中,竟然有一大半小时候都偷偷拿过父母的钱,看来真的应了那句老话: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玩笑归玩笑,既然这种现象这么普遍,就值得花一点时间分析分析。

  暂且不用“偷”这个吓人的词,我们说孩子“拿”父母的钱,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支自用。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不认为是父母创造了孩子,而是孩子创造了父母。想想也对,一对男女只有生了孩子才能成为父母,是孩子给我们颁发了“父母”这个头衔。

  既然父母是我创造的,所以这两个人就都是我的,既然人都是我的,他们的东西也理所当然是我的,我拿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有一次想要个什么东西没给她买,小丫头不太开心,严肃地问我们:“你们死了以后家里的东西都是留给我的吗?”

  我说:“是啊,我们只有你一个孩子啊!”

  她马上很急切地问:“那你们什么时候死啊?”

  童言无忌,但也没说错。

  2预支自用

  现在的很多孩子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巨额的压岁钱,父母一般会借着代管的名义扣押这笔款项。

  孩子认为那是我的钱,我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父母觉得孩子小,不给他用。

  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偷偷拿钱,一旦被发现,也会理直气壮:我预支我自己的钱不可以吗?!

  3共享富贵

  有位朋友的孩子为人豪爽,在小朋友中有领袖地位,平时最喜欢把家里的吃的喝的玩的拿出去与民同乐,父母从不干涉。

  有次过完年,孩子看到家里有几千元现金,也按照惯例拿出去分给了小朋友,满院子孩子都乐疯了。

  这是孩子根本不懂钱的概念。

  4试探底线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和照顾足够,甚至超过了孩子正常的需求。

  父母、祖辈、保姆等照顾者看似为孩子提前扫清了成长中的所有障碍,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在需要爱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成长中的挫折,这个挫折就包括对孩子需求的限制。

  比如有时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有危险、太贵、不适合、暂时没有,等等,孩子就无法得到,他就要接受这个现实,忍受失落和痛苦的情绪。

  当然这个负面的情绪的强度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的发育逐渐增大的,父母千万不要人为地为孩子设置所谓的挫折。

  在足够的爱和适当的挫折两方面的作用下,孩子逐渐长大,心理健康地发育。

  如果少了适当的挫折,孩子就无法学会克制欲望、忍受失落,同时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会被父母限制,自己几乎不被限制,这种感觉非常的不真实,让孩子心里发虚:

  为啥我要啥就给我买啥?

  犯了错也不批评我?

  别的孩子为什么不是这样?

  难道我不是亲生的?

  有了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孩子就会去尝试挑战父母的底限,看看犯什么样的错,父母才会限制自己、惩罚自己。

  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进入自我认同的阶段,想要扮演各种角色,体会一下不同的感受,原来特别乖的孩子会尝试犯点错误,看看父母的反应如何,同时体会一下“干坏事”的刺激。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在有意“勾引”父母“收拾”自己,所以他们经常在偷拿了钱之后故意留下“犯罪”线索,让父母能够顺藤摸瓜地抓住自己,或者说他们偷拿父母的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被父母抓住。

  如果粗心的父母总是忽略,或者发现了假装没看见,孩子会非常失落:你们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5以“偷”换爱

  这种比较麻烦,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关爱不够,所以用“偷窃”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有次讲座时,一位妈妈说她上初中的女儿是个“惯偷”,最早偷妈妈的钱,后来偷同学的钱,最后发展到偷老师的钱。

  每次老师告诉妈妈后,她都会到学校把女儿领回家,用衣架暴打一顿,打得满身是条状伤痕,但是大约一个半月左右孩子又会故态复萌。

  妈妈非常抓狂,不明白自己这么要强、这么好面子,家里也不缺钱,为什么女儿会这样?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法在现场为她提供咨询,从妈妈的口音听出她来自某个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地区,于是就单刀直入地问她:“你女儿有弟弟还是妹妹?”妈妈很吃惊:“老师你会算命吗?她既有弟弟又有妹妹。”

  原来这位妈妈生了五个孩子,前面四个都是女孩,最后一个是男孩,这个女儿排行第三。

  妈妈自己平时做生意很忙,回家后有一点时间就去照顾弟弟。女儿想从妈妈那里得到一点温存和体贴几乎是一种奢望,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吸引妈妈注意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偷钱。

  当妈妈愤怒地用衣架抽她的时候,注意力一定是全部放在她身上的,因为没有一个妈妈会一边用力抽一个孩子,一边笑眯眯地侧着头哄另一个孩子:“宝宝乖,妈妈打完姐姐就来陪你玩哦。”

  妈妈打完她之后,一段时间内会有歉疚,会对她好一点,也就是她用皮肉之苦,换来了妈妈对她的关注,可是这个“药效”最多维持一个月,所以她只能不停地偷钱,来“勾引”妈妈再次用衣架关注自己。

  如果一直这样循环下去,这个孩子将来在亲密关系中,也会“勾引”男友或丈夫用暴力的方式关注自己,这就是家庭暴力中的一种典型模式。

  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在第四种和第五种情况中,孩子会用“偷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用别的方式呢?这可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点关系。

  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偷”这个字格外敏感,比如为自己的错误辩解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一不偷二不抢”,这说明偷是排在抢之前的。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说明防偷是要从娃娃抓起的。

  婚外恋叫“偷情”,出轨叫“偷人”,说起来都让人羞愧的感觉。

  提到强盗,人的第一反应是害怕;提到小偷,人的第一反应是鄙视。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于神的动物,他们太知道父母的软肋在什么地方了。

  他们知道对父母来说,钱是最重要的东西,“偷钱”是最可怕的事情,“偷钱”是打击父母、威胁父母、激怒父母、吸引父母最有效的手段,就像针灸治疗一样——哪儿疼往哪儿扎!

  孩子“偷钱”的原因当然不止以上五种情况,了解了孩子“偷钱”背后的心理动机,做父母的就可以淡定一点,不用把这个行为看做一个可怕的结果。

  可以尝试把这件事看做是一个信息,看看孩子通过这个行为向父母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看看孩子的心理发育到了哪个阶段,看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看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家“贼”不是贼,是汪洋大海中漂流的少年派,需要帮助,需要关心,还需要爱。

【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相关文章:

孩子爱告状是什么心理? 孩子爱告状背后的动机真相了!04-09

孩子偷东西是什么心理09-13

揭秘“翘二郎腿”背后的心理动机08-18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心理原因08-19

孩子抢玩具的背后心理 如何避免孩子之间争抢玩具09-13

男人对女人撒谎的心理动机08-30

心理学动机的定义07-28

6岁孩子偷东西怎么教育09-08

孩子偷东西该怎样教育最好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