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出家的真实原因

时间:2023-08-16 08:12:19 阅读 我要投稿

  是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认识和感悟。

  弘一法师出家的真实原因1

  深秋,杭州虎跑路上的红枫似火,而路的尽头,虎跑寺门前却满地枯黄色的落叶。

  一个女人跪在几片落叶上,旁边同样跪着的是她两个半大的儿子。

  女人泪流满面,嘴里哭求的不是菩萨保佑,而是求她的丈夫见她一面。

  寺里,女人的丈夫一手捻着佛珠,一手轻轻地敲着木鱼,听到小沙弥的来报,嘴里轻轻吐出二字:“不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下山的路上,枫叶与晚霞交辉相映,世界一片血红,犹如女人绝望到滴血的心。

  她知道自己这一次再也等不到他回家了,这一生,他给予她的终究只是别梦寒。

  这女人,正是《送别》的词作者李叔同的发妻俞蓉儿。而李叔同,已在三天前成了弘一法师。

  李叔同,一个名动上海的风流才子。

  出家前,他是享誉国际的音乐家,是中国油画鼻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

  他又是一个纵情声色的富贵公子,常常流连于戏园,为戏子一掷千金,广结名伶为红粉知己。

  然而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举行剃度仪式,正式落发出家。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不禁问上一句:“为什么?”

  李叔同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李叔同于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

  他出生时作为小妾的母亲才17岁,而当时父亲已67岁。老年得子的'李父喜不自胜,在产房外紧攥佛珠,长诵佛经,并买下门外所有水中生物放生。更让李叔同父亲惊喜的是,当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众人看到纷纷说这是佛赐祥瑞,此子将来必定不凡。

  李叔同5岁那年,父亲去世,府中请来法师超度,年幼的李叔同还感觉不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对空灵幽远的梵音着迷。

  或许,那时候小叔同的心里已悄悄地种下佛学的种子。

  李叔同天资聪颖,学什么东西都又快又好。

  7岁熟读《文选》,13岁时写得一手好字,可以以假乱真地模仿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笔迹。

  他对佛经的悟性也很高,他从小对于那些很多人熟知的佛经,都能够倒背如流,15岁更是写出扬名之作——“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然而作为小妾和庶子的母子俩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后,在大家族里生活难免有许多辛酸之处。

  这就导致了李叔同从小性格倔强叛逆。

  李叔同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上海第一的辅仁学院。

  虽然李叔同该学习学习,该作文作文,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反叛男孩李叔同开始整日往戏园子里跑,他不单是看戏,还客串演一些角色。

  他工诗、善画、善歌唱,精音律,他为改良传统戏剧,付出了不少的心力。

  也正是这期间,李叔同遇到了他的初恋——名伶杨翠喜。

  杨翠喜因家境贫寒,因此在幼时就被卖到了杨姓乐户,长到十四岁时已出落得楚楚动人。

  她生就一副好嗓子,一颦一笑都极富魅力,《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李叔同迷恋杨翠喜的声音和美貌,欣赏她在戏曲上的造旨。杨翠喜仰慕李叔同的才华。很快地,两人的感情便如胶似膝。

  然而,当时的社会视戏子为“贱业”,家风严谨的书香门第李家如何能容纳一名歌伎嫁入府中?

  没过多久,李叔同的母亲得知儿子与戏子深陷情网,便以自己病重为由把儿子骗回家中,并让儿子娶了门当户对的茶商之女俞蓉儿。

image.png  

  李叔同与妻子同床共枕,却夜夜思念情人,与之“朝朝香梦沾”。

  他为杨翠喜写下两首《菩萨蛮》,他让杨翠喜等着他,发誓一定为她赎身,要与她结为夫妻。

  然而杨翠喜身边达官富商无数,也不知道是她没等李叔同,还是没等到李叔同。等李叔同回来找杨翠喜时,杨翠喜早已被人赎身送给了庆亲王府的小王爷。

  李叔同的初恋终究只是香梦一场。

  婚后,李叔同虽与妻子没多少感情,但还算相敬如宾。

  两年后,19岁的李叔同因受祸事牵连,为了避祸带着妻子和母亲搬到上海。

  到了上海后,李叔同开始他“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风流才子恣意生活。

  李叔同先是考入南洋公学,成为蔡元培先生的得意门生,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文友,加入城南文社,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和张上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后来还与海派书画大家任伯年共同组织成立“海上书画公会”。

  此外,他还登台表演京剧,一展表演才华,更因此遇到了他的第二个红粉知己——有才女之称的名伶李苹香。

  在上海期间五六年,李叔同闲来就与好友们郊游宴饮,品文论画,加上内有妻儿、母亲陪伴在侧,外有红袖添香,李叔同的日子可谓过得有声有色。

  李叔同一直极为留恋这一段时光,他称这期间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

  然而,李叔同这般怡然自得的生活戛然而止。

  他后来遭遇了什么变故呢?

  世事无常,短短一年之内,李叔同长子染病夭折,他爱重的母亲也因悲伤过度撒手人寰。

  让李叔同感到雪上加霜的是,当他遵循母亲遗愿,将母亲和孩子的遗体运回天津准备回家停殡时,竟遭到族中长辈的反对,只因李叔同的母亲只是妾室,所以不能进府门,只能直接藏于坟中。

  李叔同愤怒了,小妾、庶子的身份曾经让他们母子长期饱受欺压和打击,没想到如今自己的母亲连死后也得不到一点尊重。

  这时的李叔同已是扬名内外的才子,他不再是那个自卑内向的庶子。这一次他不再容忍,他歇斯底里地抗争。

  终于,在亲戚的调停下,李叔同得以将母亲的棺木抬进了宅门,就放于府里大厅的正中心。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李叔同难平心中哀痛。他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远渡日本留学。而母亲让他娶的妻子俞蓉儿,在母亲死后,仿佛也失去了与之维系夫妻关系的纽带。他毫不留恋地把妻儿抛在了天津老家。

  “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到了日本后,李叔同不改风流。他对房东之女福姬一见倾心,而福姬明知他早有家室,却仍愿意跟随于他。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办诗社、学话剧、学油画。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留下了《山茶花》、《少女像》、《沼津风景》等名作,其中《少女像》赴日模特正是他日本妻子福姬。。

  回国后,李叔同先是在上海当编辑,将带回来的日籍妻子福姬安顿在上海。后来他同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任教,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南京和杭州。

  李叔同教学极为严肃认真,他要求自己认真负责,也督教学生勤奋刻苦。

  李叔同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书法家钱群陶等等。

  李叔同桃李满天下,任教薪酬也颇为丰厚。

  所以传闻说他因郁郁不得志、生活窘迫而出家,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辛亥革命后,军阀统治使社会更加黑暗腐败。

  李叔同好友许幻园家中遭受变故,一夕之间家产全没。

  1915年的冬天大雪纷飞,破产后的许幻园决定上京发展,临行前来与李叔同告别。

  他一身白雪,只是满含眼泪地与好友喊话道别,李叔同懂他的悲愤,懂他为何不进门,也知道他此去吉凶未卜。

  李叔同强忍悲伤,说不出一句话。他看着好友渐行渐远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时辰,连妻子的呼唤都听不见。

  随后,李叔同转身回屋,含泪写下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那个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零落地何止是知交。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李叔同也曾试着用文人的方式帮助国家排忧解难,然而均告失败。

  忧思中,李叔同常常跑去庙宇向法师求教佛理,逐渐接受了佛家思想的精髓。

  三年后,39岁的李叔同得悟了,决定皈依佛门,广弘佛法,普渡众生。

  从此之后,世上再无李叔同,只有弘一大师。

  出家后弘一法师选择戒律最为森严的律宗苦修。

  他数十年如一日穿着破旧僧衣木屐,粗茶淡饭,过午不食。他不辞辛苦四处弘法,却总是自带一袭旧褥,这旧褥铺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道场。

  他着手重振律宗,用他的才学编修佛典,将快要被遗忘的律宗再次发扬光大,他自己也成为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南律宗第十一世祖。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终年62岁,其留下的舍利子多达1800多颗。

  弘一法圆寂后,世人仍纷纷猜测探寻他出家的缘由。

  弘一法师好像留给了世人一个永远的谜团:

  在人生高期,他为何要放弃家庭事业,跑去当最为苦修的律宗和尚?

  李叔同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后来说出了他认为的答案。

  他认为人生有三种境界:

  第一物质,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第二精神,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第三灵魂,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自己的老师李叔同追求的就是第三种境界。

  “半世繁华半世僧”,李叔同的前半生少年出名,鲜衣怒马受世人敬佩,早早实现了物质欲、精神欲。

  而世事无常,总有很多由不得自己,他的灵魂需要在更高的境界中得到平静,得到救赎,他后半世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传奇,皆因他一生都离不开“认真”二字。他认真地学文学艺,在所学的领域中都有卓越的建树;

  为人师,则认真教学,成为优秀的教育家;

  遁入空门潜心修佛,成为得道高僧。

  弘一法师出家的真实原因2

  弘一法师出家的真实原因,是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认识和感悟。他出家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者抛弃亲情,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广的慈悲。

  他出家后,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从事过的艺术、结交过的朋友和亲人、关注过的社会和时代,而是将这些都融入到了自己的佛法修行中,成为了一位具有开放视野、进步思想、博大胸怀、高深境界的文化人、艺术家和佛教徒。

  弘一的生平经历

  弘一法师于188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他的父亲李世珍是晚清三大才子之一,曾与李鸿章、吴汝纶等人交往。

  弘一法师自幼聪颖,5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和二哥抚养。他受到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学习八股文写作,但却不满足于应试教育,而是喜欢创新和探索。

  他曾经参与过戊戌变法运动,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法失败后,他避难上海,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image.png  

  在上海,弘一法师结识了许多文化名流,如柳亚子、苏曼殊、张小楼等。他在《太平洋报》上宣传西洋绘画,并创作了很多歌曲和话剧。他还开设了讲习班,教授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1910年,他远赴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并结识了日本女子雪子,并与之结婚。

  1912年,弘一法师回国后,在杭州担任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并继续从事音乐、美术、书法等教学和创作活动。

  他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并请来了很多名师,如夏丏尊、潘天寿等。他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如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家徐悲鸿等。

  1916年夏天,弘一法师开始接触佛教,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阅读佛经,并在虎跑寺断食修养。

  1918年正月十五日,他皈依佛门,并取法名演音字弘一。同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他正式出家为僧,并在虎跑寺建立了弘一讲堂,专门讲授佛学。

  1922年起,弘一法师开始游历各地,传播佛法,并与各地的佛教界人士交流。他曾经到过南京、上海、北京、天津、西安、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并在各地的寺院或讲堂讲经说法。

  他的佛学造诣和演讲风格都受到了广大信众的敬仰和喜爱。他还创办了《佛教半月刊》和《佛教世界》等刊物,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2年,弘一法师因患肺结核,在杭州虎跑寺圆寂,享年62岁。他在临终前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超然态度。他的遗体被火化后,留下了1800多颗各种颜色的舍利子,被视为神迹。

  弘一的心路历程

  弘一法师出家前,曾经是一位享受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人。他出生于富贵之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拥有了才华和名声,结识了很多朋友和恋人,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他曾经参与过政治运动,支持过变法维新,也曾经留学过日本,接触过西方文化。他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进步的思想。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在38岁时选择了出家。这并不是一时冲动或者无奈之举,而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的回应。

  从他年轻时就开始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对于世俗生活并没有多少留恋和执着。

  他看到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无我,也看到了人间纷争和苦难。他渴望找到一种能够超越这些烦恼和幻象的真理和方法。

  当他接触到佛教时,他发现了自己所寻求的答案。佛教告诉他,一切苦难都是由于贪嗔痴造成的,只有通过戒定慧三学来断除烦恼和业障,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也告诉他,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要发起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弘一法师深受佛法的感化和启发,决心出家为僧,修习佛法,并普利众生。

  弘一法师出家后,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从事过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而是将这些艺术与佛法相结合,创造了很多具有佛教特色和意境的作品。

  他的音乐作品如《梵呗》、《观音赞》等,都是以佛经为歌词,以佛乐为旋律,表达了对佛的赞美和信仰。

  他的美术作品如《弥勒像》、《释迦牟尼像》等,都是以佛像为主题,以西洋油画为技法,展现了佛的慈悲和智慧。

  他的书法作品如《心经》、《金刚经》等,都是以佛经为内容,以行草书为风格,体现了佛法的深奥和妙用。

  弘一法师出家后,并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结交过的朋友和亲人,而是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同修和众生,用佛法来引导和感化他们。

  他曾经给许多朋友写信,如柳亚子、苏曼殊、张小楼等,用诗词或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也向他们介绍佛法的道理和好处。

  他也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写信,解释自己出家的原因和心愿,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选择,也希望他们能够学习佛法,获得平安和幸福。

  弘一法师出家后,并没有远离社会和时代,而是积极参与了当时的佛教运动和社会事务。他曾经游历全国各地,传播佛法,并与各地的佛教界人士交流。

  他还创办了《佛教半月刊》和《佛教世界》等刊物,为佛教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还关注了当时的抗日战争和民族危机,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敌。他还倡导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主张佛教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关心人间苦难,服务众生福祉。

  弘一的'出家意义

  弘一法师出家对于中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在音乐、美术、书法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人格教育”的理念,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在宗教领域传播了佛法,并倡导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image.png  

  弘一法师出家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的价值。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物质的拥有和精神的享受,而在于对真理的探求和对慈悲的实践。他告诉我们,出家并不是一种逃避或者放弃,而是一种选择和追求。

  他告诉我们,佛法并不是一种远离世俗的修行,而是一种与世俗相结合的修行。他告诉我们,佛教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宗教,而是一种开放的宗教。

【弘一法师出家的真实原因】相关文章:

孩子顶嘴的真实原因07-04

屈原跳江的真实原因05-24

女生的性格能看出家境08-12

巧妙摆出家居好风水04-08

梦见老公把我赶出家门了07-03

衣品气质能看出家境吗06-02

阴间真实的样子05-11

深情表白的话真实08-09

灵魂投胎的真实案例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