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家长应该怎么去满足

时间:2023-11-08 12:37:52 心理 我要投稿

  孩子是情绪化的,喜怒哀乐之间的转换有时并无多少道理。

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家长应该怎么去满足

  尤其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无论如何哄劝都难以消停的“熊孩子”,会让家长既气恼又尴尬。那么该如何应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呢?

  美国的玛丽·哈策尔与丹尼尔·西格尔合著了一本书叫做《由内而外的教养》,书中所提倡的观点是——面对困于情绪之中的孩子,要先读懂情绪,准确知道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才能由内而外的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什么是“由内而外”?父母角度

  我们常常想要知道一些具体的育儿技巧,所以最多问的就是:“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

  其实,这些实实在在的具体操作技巧只是外在的。

  那么内在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些操作技巧背后的原理,做法背后的指导原则,父母对育儿问题的内在认识。

  所谓“由内而外”的意思就是要先认识原理、原则,改变看法,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外在操作,解决问题。

  因为,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不固定的,时常需要根据具体的情景改变,只有知道总体的原则,才能根据情景改变策略。

  孩子角度

  “由内而外”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外在指的是他的行为表现和一些很明显的情绪表达,那么内在指的就是他行为背后的动机、需求和一些不容易被察觉到、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

  我们往往很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想要纠正不好的表现,强化好的表现。但是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很可能这一次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次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由内而外”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来改变孩子外在的行为问题。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那么面对一个困于情绪之中的孩子,家长要如何做呢?以下四个情绪应对与解决步骤,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建议。

  01管理自己的情绪

  首先是自我情绪管理:想想自己为什么要生气?

  “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注定要重蹈覆辙吗?”

  ——《由内而外的教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书中所描述的这样的经历——你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会在如今你对待孩子时重现。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在学习父母的管教方式,而是父母的管教方式塑造了与他们相似的我们。

  可怕的是,不仅仅是童年的经历,近期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

  例如,工作上受气了,回家之后,孩子稍微有些吵闹,你可能就会非常生气的去吼他。

  我们仔细去思考,到底是因为什么生气?真的是因为孩子吵闹么?并不是。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再怎么吵也没关系,实际的原因是工作上受气了。

  然而,我们很难提前去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为这种影响是内隐的、情绪性的。该如何解决呢?

  当孩子惹到我们时,首先要认清我们的负面情绪来自哪里——

  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是什么导致我们认为孩子做的不好?

  是孩子的问题真的很严重,还是自己过往的经历或是当时糟糕的心境?

  ——《由内而外的教养》

  内隐的影响不易通过思考发现,更重要的是全身心的去感受,最好能够摆脱自身立场,跳出来看一下事情的本质。

  02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平静自身的情绪之后,我们就要正视与解决孩子目前的情绪困境了。

  我们在回应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先认识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但是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我们不一定能够很准确的把握到,特别是对于新手父母来讲。例如,孩子大哭,我们不一定能分辨出他是伤心还是愤怒。如果贸然进行回应,很可能适得其反。那该怎么办呢?

  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初级情绪”,我们常说的伤心、愤怒、开心都属于归类情绪。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也说不出我们到底是哪种情绪,更何况去判断孩子的了。

  但是,我们常常很容易感受到自己是“感觉良好”还是“感觉不好”,这两种粗略的情绪区分就是“初级情绪”了。

  所以,当孩子需要我们快速的回应和安抚时,我们先去与孩子的初级情绪联接,保持与孩子情绪的同频。

  例如:“你似乎感觉不太好,什么事情让你觉得这么糟糕?”然后,慢慢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回应初级情绪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03引导孩子分享情绪

  我们常说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孩子根本不会表达怎么办?

  书中有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就是“讲故事”。

  孩子们平时也都会缠着父母讲故事。通常我们跟孩子讲的都是童话故事、冒险故事,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有时候还能学到知识,非常好。然而,书中讲到的能帮助孩子感知现实的故事是“生活故事”。

  讲生活故事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有的时候孩子因为某些事情出现情绪了,但他理不清思路。如果我们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有趣、易理解的方式重现事件,孩子就能比较简单的理解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情绪来源,能更好的调节情绪,这可比讲道理来得有效。

  书中作者给我们分享了讲故事的技巧——左右脑结合,善用右脑。左脑是理性逻辑的,右脑是感性情绪的,使用右脑更为关键。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善于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特别是要有情绪的起伏。

  在故事的内容上,也要注意多说情绪,例如:“当时妈妈可害怕了!”等等。这样的故事,更能吸引到孩子,因为孩子左脑的语言逻辑能力并没有发展完全,但是右脑的情绪感染能力,对肢体的理解发展的比较早。

  同样,在孩子跟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多讲出自己的情绪来。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善于分享故事,也要培养孩子善于分享故事。可以设置每天的故事分享时间,应该会收获很多乐趣,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

  04用沟通解决问题

  在以上几个步骤之后,孩子的情绪已经初步稳定,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常说的沟通,一般就是语言上的交流,也就是“听”和“说”。然而,与孩子的沟通绝对不限于此。你坐下来和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常常一言不发。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要跟你沟通,而是他们跟你沟通的方式很特别。

  一般他们都是通过“做”一些行为,或者表达一些情绪来与你沟通。例如,不给买东西就哭,其实哭就是在告诉你“我一定要买!”。

  所以,家长千万别忽略这些,认为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问题都是不好的,其实这是孩子打开的一扇与你沟通的窗户。

  与孩子沟通,除了“听”和“说”之外,更多的是“看”和“感受”。

  那么,在沟通的时候特别需要做到的有两点:

  尊重自己

  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时候父母往往会隐藏内心的情绪,例如自己不高兴,但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就会强颜欢笑,说“妈妈没事”。其实,你只是在用自己的左脑骗孩子的左脑,但是你的右脑依然把你不高兴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的右脑。你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这些由右脑控制的东西都会出卖你。这时孩子就会很迷茫,也无法与你好好沟通。

  探究需求

  先说一个听到的例子。

  有一个二胎家庭。有一天,天气挺凉的,早上姐姐要去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定要穿一件印有小猴子的T恤。大哭大闹,怎么也说服不了。

  那位妈妈做的非常的好,她意识到孩子的哭泣肯定是在对她传达信息,信息的背后一定有她的需求,于是在接纳情绪后细细询问原因。

  几轮过后,宝宝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原来是她怕自己不穿就会让给弟弟。

  “怕自己不穿就会让给弟弟”,这是多么宝贵的信息!这就是这一次孩子跟你沟通之后的结果。

  其实更重要的是其中传递的更多信息——姐姐是很害怕弟弟与她抢夺物质和爱。那么,在之后的生活中,父母该多多关注这一方面,一定会避免很多类似的问题。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接纳很好,但是你会错过一次孩子与你的沟通,你会错过更深层次的东西,你会错过解决更多问题的方法,你会错过孩子的内心。

  所以,不要为孩子的情绪多变而感到头痛了,也不要再回避孩子的情绪问题了。换个角度看,其中有通往沟通之门的钥匙。

  使用正确的情绪管理方式,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亲子关系会更近一层,你会更接近孩子的世界。

【孩子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家长应该怎么去满足】相关文章:

满足孩子心理需求从早餐开始11-05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09-14

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习“推迟满足”08-24

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心理需求09-19

如何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09-12

注意了!孩子这2种心理需求你满足了吗?10-28

孩子有虚荣心家长应该怎么去解决08-29

满足孩子与父母之间交往的情感需求08-10

孩子脑损伤应该怎么去护理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