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时间:2023-09-26 21:11:41 心理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面分享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1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低效或无效的表现

  1、认识存在偏差,缺乏课后延伸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育价值缺乏科学的认识,缺乏对心理素质形成规律和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课后延伸重要性的认识。比如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应对学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异于其它课程,不需要也不能布置课后延伸作业,以免给学生增加负担。

  2、课后延伸重预设,轻生成尤其是非预设生成

  有效的预设可事先预见与提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的解决对策,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和情况,出现非预设生成即课堂上偶发事件。

  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非预设生成的教育资源,可使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但是,有相当部分心理教师只按照教学预设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忽视了一些非预设生成的问题,比如隐性的心理伤害,比如集体辅导无暇顾及的个别心理问题等,课后延伸的实效性因此大打折扣。

  3、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

  有些教师设计的课后延伸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强,为设计而设计;活动的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活动既被动又低效,课后延伸的目的难以实现。

  4、课后延伸目标过高,难于操作

  课后延伸的目标过高,严重脱离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活动难度过大缺乏可行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活动设计流于形式。例如上《走进教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教师的苦与乐,有个教师设计“我来当一日教师”的活动。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显然对于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有局限性的学生来说,缺乏可行性,更谈不上有效的实施。

  5、缺乏有效的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有些教师仅仅将课后延伸当做教学的一个环节而已,对于活动的结果既疏于检查,也缺乏恰当的反馈评价机制。结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如何,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6、宣传与沟通意识差,课后延伸活动缺乏系统性协作

  有些心理教师单纯地把课后延伸理解为学生单方的课外活动而已,忽视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与支持。实际上一个缺乏各方共同协作的课后延伸是孤掌难鸣,难以取得成效。

image.png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后延伸实效性对策

  1、澄清认识,转变观念

  思想迎领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必然带来行为的随意性,致使在实践中对课后延伸缺乏有效的设计、指导、检查与激励,学生的有效活动也无从谈起。课后延伸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学习,帮助教师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教育新观念。

  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白课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和必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在这里,课后延伸不仅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学习的催化剂。

  2、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是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导向与灵魂,也是课后延伸具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为达到良好的课后延伸效果,首先,课后延伸目标要明确。要明白课后延伸总体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强化、巩固与应用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促使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善;

  另外,要明确每一项具体延伸活动的目的要包括每一次课后延伸活动的具体目的、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具体的活动方法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与方案等。第二,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有针对性。

  要具体分析学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后延伸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状况、能力水平、心理需求、年龄心理特征等来确定活动的内容与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内容的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生活化特点。

  第三,活动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课后延伸活动目标应克服“假、大、空”的弊病,要将抽象的、泛泛而谈的高远目标,具体细化为可以训练、培养、实践和评定的目标。

  3、内容的确定应立足课堂教学预设,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非预设生成

  课后延伸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从活动的设计至实施都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导向。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课后延伸内容的确定不仅要立足于教学预设,还要善于选择非预设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那些在课堂上,受时空、学生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性质特点限制的非预设生成的资源作为课后延伸的内容。

  4、建立与完善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及时检查与反馈评价,可以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课后延伸活动的情况,又能让教师及时将自己对学生活动成效的态度反馈给学生。这样,教师既可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保证活动的质量,又可以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完成课后延伸活动。

  5、加强宣传与沟通,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一样,课后延伸活动要取得成效,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尤其是有些课外延伸活动需要在家里和社区完成,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应站在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的高度上,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学生的心理治疗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解决“个性化”问题,也要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确立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发展性教育并不排斥矫正性的服务,而是把矫正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同时应加强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能量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image.png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

  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

  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

  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二、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其它学科本身还是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中去,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指导心理发展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等。学科渗透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营造师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3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理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模式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然而近年来,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理论实践与思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作进一步思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

  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image.png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课程设置单一化,即是指众多大学只在大一新生班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他年级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则未设置、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一已经全部讲授完。然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和调节心态;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

  大三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就业压力等,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目标设置不具体、不明确。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针对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分别设立针对性、具体化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泛”而“空”,不具体不明确。

  1、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1、4课程考核单一化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现场实地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撰写主题论文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纳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平时成绩如作业提交、考勤、到课率、旷课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对实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维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程设置多元化

  高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高度重,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不同心理需求,对课程设置实施全面改革,可实施“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设置,实施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

  公共必修课应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选修课则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分年级、分主题进行。

  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8-2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体会的论文09-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9-09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09-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9-02

心理健康教育09-10

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9-17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03-23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