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

时间:2023-08-30 05:12:53 常识 我要投稿

  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官话是以之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一级方言,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下面分享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

  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地大物博,古代交通不发达,所以语言文化上也是五花八门,就单单方言就有着古老的历史。

  战国时期就存在着不同的国家之间语言不通的问题,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但是对于各个地方的方言也没办法,要统一老百姓方言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国方言的多样性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这里就有个很大的问题,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方方言,皇帝要管理国家,上朝如果用方言的话就成了天方夜谭,大家互相都听不懂彼此在说什么。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的帝王们制定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规定一种语言作为官话。

  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一样,全国通用,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各地方语言隔阂的问题,但是每个朝代规定的官话是不一样的。

  秦朝的时候用的官话源自于东周时期,叫做 “雅语”,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规定用雅语进行交流,全国各地都使用这种语言,后来秦始皇将秦国大量的居民迁徙到了两广地区居住。

  这些人过去之后将 “雅语”也带了过去。因为当时两广地区比较偏僻,所以他们很少与中原接触交流,所以这种“雅语”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之后就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的广东话,所以现在的广东话就是当时秦朝因为两广地处偏僻,很少与中原沟通,所以雅语得到了保留,慢慢就演变成了当时的广东话,所以其实秦朝说的是广东话。

  到了汉朝的时候,因为刘邦的家乡沛县属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所以汉朝的.官话是楚国话,再后来经历了汉末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国家向南迁徙,很多百姓依然说着楚语。

image.png  

  但是楚语还是在历史的变迁中流失,现在只有在福建群山中还有保留,也就是客家话。

  经历了五胡乱华之后,到了唐朝国家变得繁荣,唐朝是历史上最强盛的国家,当时周边小国都纷纷来朝贡,但是关于唐朝的官方语言一直没有记载。

  经过专家多方研究发现,如果用客家话来朗诵唐诗会异常的押韵,比普通话更美妙。所以很可能唐朝沿用了汉朝魏晋的官话,也就是客家话。

  到了宋朝的时候,因为都城建立在开封,而朝中的文武百官大多都是开封话和洛阳口音,所以宋朝干脆以开封和洛阳的方言作为官话。

  所以如果电视剧深度还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梁山好汉操着一口河南话叫“公明哥哥”。

  明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在凤阳起家,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因为南京话和安徽话比较相似,所以就将其定位官话。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是金兵入主中原,所以就以辽宁口音的北京话作为官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东北口音的北京话什么感觉就知道了。

  其实这些官话和今天我们普通话也比较类似,虽然说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是也不是强制百姓必须要说。

  在家乡的时候都说方言,只有大家外出的时候要用官话,尤其是进京的时候必须要说官话,不然会有大麻烦。

  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2

  古代的官职名称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驶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属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督诸路军马。”

  驸马

  驸马最早也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驸”。

  学士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物,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握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呼。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逐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如《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如《谭嗣同传》:“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image.png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如《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爵位

  即爵称、爵号,士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封为韩国公,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

  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

  隋代设置太医属,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其“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都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顔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师衔,故称。za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封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淮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礼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如《谭嗣同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权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监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翺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翺当时任督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如《〈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哭路人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劝皇帝、举荐人才。如《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士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如《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原来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如《〈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官典籍、历法、祭司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执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如《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职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传》:“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3

  古代的官职名称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如《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如《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昳太守说如此。

image.png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眀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扶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如《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之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如《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如《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行政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侍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古代官话是什么方言】相关文章:

古代人怀孕是什么样子02-27

古代的五石散是什么东西08-16

古代的四大神兽是什么07-15

古代八府巡按是什么官职08-03

古代的三妻四妾是什么意思08-10

苍蝇在古代的寓意07-22

古代情人的雅称07-05

古代对挚爱的雅称07-06

古代对女子刑法08-01